這是漢服造型師露子的設計作品。(采訪對象供圖)
新華網杭州5月4日電(記者 朱涵 張璇 崔力)細眉輕描、發髻高聳、寬袍大袖……“90后”漢服造型師露子正在為一名顧客設計一款明朝風格的造型。“從妝容、發型到服裝,都希望體現出明制漢服雍容華貴的感覺。”
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前幾年開始流行于部分中國年輕人間,近年來逐漸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我最開始是一名漢服愛好者,從兩年前開始成為一名專職的漢服造型師,到現在已經為近300名顧客做過造型。一些人專門做了造型拍寫真,還有一些人是為了參加聚會。”露子說。
包括漢服造型師在內,一批新奇的職業正隨中國新型消費需求興起而誕生,成為中國青年的就業新選擇。
4月24日,漢服造型師露子(左)在為模特做造型。(采訪對象供圖)
自今年4月12日湖北小龍蝦開始生產以來,“80后”徐輝變得忙碌,他從上海趕往武漢的工廠里,監督生產以及試吃小龍蝦。他的工作有個特別的稱呼,叫“品蝦師”。
在生產流水線上,小龍蝦要經歷挑選、清洗、蒸煮、油炸、津汁、液氮速凍、真空包裝等步驟,還要經過像徐輝這樣的“品蝦師”的品嘗,才能真正出廠。一天下來,徐輝要吃3公斤左右的小龍蝦,大約130只左右。
“我們還要觀察燒出的蝦,蝦尾是不是白的,蝦頭掰開看鰓是不是黑的,蝦線有沒有洗干凈。大小、規格、顏色都有統一標準,死蝦、黑蝦、空殼蝦,這些都得剔除。”徐輝說,他學的是食品安全專業,這份工作算是“學以致用”。
“90后”龔飛和弟弟原本在山東青島打工。今年3月,兩人在老家貴州銅仁入職成了人工智能訓練師。龔飛每天的工作是將屏幕上成百上千幅內容各異的球類比賽畫面標注成兩類——“進球”和“非進球”,訓練機器識別何為“進球”鏡頭。
“身邊越來越多的人用手機和電腦看網劇、電影和體育比賽。除了簡單地看劇,大家也想看更精彩有趣的片段、集錦,更主動地找到自己最想看的明星或者場景,我的工作就是為‘人工智能’打工。”龔飛說,這份工作月收入在3000至6000元,能夠在家辦公,因此讓很多像他一樣的年輕人決定留在家鄉就業。
徐輝是盒馬食品安全部的專員,而他的工作有個別稱,叫“品蝦師”。這是4月22日徐輝和同事在生產車間里。(采訪對象供圖)
21世紀經濟研究院、智聯招聘與美團點評發布的《2019年生活服務業新職業人群報告》顯示,“80后”“90后”已成為生活服務業新職業從業主力軍,占比超90%,其中“95后”占比超22%。數據顯示,近年來,僅“支付寶”一個平臺已經催生了近40種數字經濟相關新職業;截至2019年底,依托支付寶的從業者超過700萬人次。
“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在選擇職業上,希望能夠追求愛好、實現個人價值。我們的心態更開放,就業的方式也更靈活。”露子說。
“職業的變化折射出技術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新時代新就業形態的涌現,既是新產業、新業態不斷發展的結果,也是人們的美好生活需求在就業領域的反映。中國數字經濟平臺創造數字化新就業,體現出穩就業、增就業的重要價值。”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課題組組長楊偉國教授說。
Copyright C 2009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職享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蘇ICP備19057497號
地址:上海、南京、南通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