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就業創業能否更多“松綁”  代表接力建言呼吁為就業難“減壓”  一份關于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建言,近日從上海市人大代"/>

国产乱色精品成人免费视频-久久国产加勒比精品无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少妇被猛烈进入中文字幕

熱線電話:400-668-9580 180 0518 9066
關閉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職場資訊 > 求職新聞

靈活就業盼更多“松綁” 高校人才培養應按需供給

來源:勞動報 時間:2020-05-27 作者:南京 瀏覽量:

就業面臨最難一年,如何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將成為2020全國兩會聚焦的話題。從人大代表到政協委員,從就業促進中心主任到高校校長,從工商聯副主席到民企掌門人,紛紛給出了化解就業難的意見建議。政策制訂更多松綁、高校專業動態調整、扶持小微更大力度、就業觀念適時調整……成為其中的關鍵詞。

>

  靈活就業創業能否更多“松綁”

  代表接力建言呼吁為就業難“減壓”

  一份關于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建言,近日從上海市人大代表、普陀區就業促進中心主任許鴻蕨手中,遞交給了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富申評估咨詢集團董事長樊蕓,后者的“接力跑”將會使得這份建言走進全國兩會,期待更多聲音為其鼓與呼。

  記者采訪獲悉,這份建言關注于當前最熱的靈活就業、靈活創業領域,代表們建議能夠多渠道政策“松綁”,吸引更多高校應屆畢業生參與其中,從而為就業難“減壓”。

  “斜杠青年”好“看”不火

  “朝九晚五”、“簽訂合同”、“定時領薪”……這些職場人身上通常有的標簽,如今在不少年輕人身上已經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以靈活就業為代表的“斜桿青年”一族。因為不受辦公場所、用人單位、工作時段等方面限制,新一代勞動者往往對此頗為熱衷。

  “近年來,青年群體不就業、慢就業的現象越發凸顯。”許鴻蕨表示,除了經濟下行引發的市場需求降低、崗位薪酬低于求職青年的期望值以外,青年人注重自身價值及個性自由的特點,青年職業發展呈現開放性和獨立性的趨勢,也是當今就業市場涌現出更多斜杠青年的原因。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中心調查結果顯示,靈活就業人口從規模來看,已超過1.8億人,約占城鎮就業總人口的40%。而上海目前預估的靈活就業人口,達到了150萬人左右。

  不過,上海應屆生從事靈活就業的比例并不高。2016年時,上海高校只有2600余名畢業生選擇靈活就業,2017年時增長為4605名,僅占總人數的3.4%。2019年,以滬上部分高校的統計顯示,交大的靈活就業比例為4.22%,財大為8.27%,均連一成都不到。

  建言參照享受同等社保政策

  在許鴻蕨和樊蕓看來,經濟結構轉型加快推進之時,發展靈活就業更是未來穩就業的重要渠道。但是,發展靈活就業在制度和政策層仍然面臨重重難題。

  首先,沒有職業安全感是最大阻礙。據上海市總工會抽樣調查顯示,因社會保障制度與勞動關系綁定,致使許多靈活就業者得不到基本的社會保障,靈活就業群體對用工主體的組織依附性不高,增加了權益維護的難度。

  “例如,工傷保險就是最大的一個問題。”許鴻蕨指出,靈活就業群體一直游離在工傷保險之外,這使得就業人員始終“惴惴不安”。

  靈活就業人員,為什么不能順暢地享有工傷保險?難點、堵點在哪兒?

  對此,許鴻蕨指出,從起源和初衷來說,工傷保險制度是為具有穩定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設計的,這也決定了它與靈活就業群體有著天然的不匹配。

  “但是,伴隨著這一群體的擴大,對靈活就業人員的工傷保障,政府部門應該進行探索和試點。”許鴻蕨表示,為此她和樊蕓代表均同意提出建議,呼吁引導靈活就業人員通過自由職業繳費解決后顧之憂,“不管是納入統一的工傷保險,還是建立單獨的商業保險,對新業態中靈活就業者的勞動保障、權益維護,都應加快節奏,力爭有實質性的推進,從而跟上現實發展的步伐。”

  其次,建言還提出,當前靈活就業的社保繳費只能繳納職工醫保和養老保險,這也使得靈活就業人員難以完全享受政府部門的社保補貼政策。

  “既然同樣是解決就業,靈活就業為什么不可以參照享受正規就業同等鼓勵政策?”許鴻蕨指出,應該調整自由職業繳費基數,適當加入失業保險費率,使這部分群體從隱性就業走向顯性就業。

  除此之外,建言指出,政府部門及就業服務機構要做好靈活就業的需求、趨勢分析,做好他們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和就業創業輔導,為他們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給予“一人公司”更多鼓勵

  除了靈活創業,兩位代表還關注到了靈活創業。

  單人創業、自己雇傭自己,這樣的“一人公司”能否得到更多扶持?

  許鴻蕨指出,當前本市的創業帶動就業相關補貼政策中,無論是貸款貼息、開辦費、租金、社保補貼,均對企業規模有一定要求,“一人公司”往往很難享受。

  為此,兩位代表建言指出,鼓勵創業服務機構舉辦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創業共享平臺,為自主靈活的初創業者提供切實有效的幫扶、指導,提供創業崗位,解決其創業成長問題直到其創業成功。應建立專門的孵化園區吸納這些“一人公司”,給予政策扶持,免費或低收費為其提供包括人事、財務等一系列服務,培育其成長。

  除此之外,還應建立技能人才、緊缺人才和基礎用工的就業共享平臺,最大程度地提供崗位信息,滿足企業規范、有序地共享人力資源,降低企業用人成本,規避不必要的勞動糾紛。

<
>

  先有工作還是先有經驗?破解“雞與蛋”難題

  委員呼吁: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要動態調整

  先有“經驗”,還是先有“工作”?這個“雞與蛋”的難題,依然是應屆生就業之路上的絆腳石。

  “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政府可以通過人才培養基地、實訓基地等名譽鼓勵、稅收減免和政府補貼等實際獎勵多元方式,提高企業積極性。”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開放大學校長袁雯接受記者專訪時這樣表示。不約而同,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上海市委副主委、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戴立益和全國政協委員、華東理工大學金山科技園管理委員會主任藍閩波也都將在全國兩會上提交相關提案。

  打破“怪圈”多頭激勵擴大企業見習

  沒有工作經驗就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永遠不會有工作經驗。

  就業市場的這個需求“怪圈”讓很多應屆畢業生深感無力。不過,多年來,高校和政府一直在探索解決這一問題,比如校企聯合辦學、訂單式人才培養、青年職業見習計劃等,來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校企聯合培養、訂單式培養是很好的促進就業辦法,但企業是關鍵。”作為上海開放大學的校長,袁雯對這一模式非常熟悉。“通過校企合作、行業合作,使得崗位需求盡早進入到學歷教育中,學生獲取文憑的同時還獲得了崗位技能,一舉多得。”但袁雯指出,無論訂單式配合還是校企合作,還都面臨著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行業企業積極性問題。

  “所以此次職業教育修法,在征求意見稿中,明確了行業企業的教育責任。”據了解,此次職業教育修法相關條款明確了校企合作的形式,推進學徒制培養,促進行業企業參與職業學校招生、專業設置管理、培養方案制定、質量評價等全過程。

  今年5月,上海出臺九大行動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其中一條重點措施就是出臺重點產業青年職業見習擴大行動,增加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參與職業見習的企業數量。動態調整見習學員生活費和見習帶教費補貼標準。加強見習基地的跟蹤管理和考核評估,提升見習學員留用率。

  對此,袁雯認為在一些新興行業領域,最先進的實驗室和研究機構都在龍頭企業中,讓學生進入到這些領域實習見習,不管是人才培養還是幫助就業,都非常有意義。

  “學生進入到企業之后,企業需要匹配導師,需要對其進行培養,政府應該推出落地政策,讓更多企業愿意投入進來。”袁雯表示,政府可以通過人才培養基地、實訓基地、稅收減免和政府補貼等多種方式,提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

  “只有企業贏、學校贏、學生贏,多贏才能讓計劃持續下去,一方不贏,都不會持久。”她說。

專業得“專”人才培養模式要動態調整

  研究生擴招同比增加18.9萬,高校專升本同比增加32.2萬人,吸納40多萬畢業生進入中小學和幼兒園當老師……從國家層面到地方,一系列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幫扶政策持續加碼,為的就是不讓應屆生出了校門就失業。

  對此,不少委員指出,這些應急政策推得正當時,但對于高校來說,人才培養模式也得變一變了。

  “現在人工智能專業很火,但從申請到培養,一個周期四五年過去了,學生畢業之后,市場還需要嗎?”、“現在講究大學生對口就業率,但實際上除非像醫生等非常專業的領域,崗位對人才的需求并不是按照專業設置來劃分的。”袁雯指出,很難用一些延續幾十年的傳統專業設置來培養復合型人才,學校要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進行動態調整。

  “我們國家已經設立了40多種專業學位,涉及經管、法律、藝術、工程等眾多領域,國家今年再次擴大了專業碩士的招生人數。”在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華東理工大學金山科技園管理委員會主任藍閩波帶來一份關于完善專業碩士培養體系的提案。專業碩士不專業,地位尷尬,培養方向模糊,成為他關注的焦點。

  藍閩波指出,本應該用來培養應用型高端人才的專業碩士地位低,學生認同感不高、用人單位在就業招聘時表現出一定歧視,在教育實踐中,并沒有體現出高層次應用型這個核心。“一些導師不具有企業實踐經驗,學生在校期間無法獲得相應的專業實踐能力,一些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程體系與學術型學位趨同化現象較為嚴重,尚未形成圍繞專業工作內容的課程體系,企業與高校聯合開發課程本應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但實際操作中更加困難。”因此,藍閩波呼吁完善專業碩士培養體系,真正把專業實踐落到實處,要打通高校和企業間的壁壘,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培養機制。

  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也是今年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戴立益關心的內容。他在提案中指出,在培養卓越教師的過程中,存在著理論與實踐脫節、智能教育與專業教育、教師教育融合不深等問題,著眼于未來教師培養,師范大學應該充分借鑒醫學人才的培養經驗,打造“六年一貫制”卓越教師培養模式。他在提案中特別指出,要加強學生的準入職實踐。

  別“等靠要”就業觀念也得變一變

  “大學生就業,一定要有一個合理的就業預期。”袁雯指出,學生需要踏踏實實地一直往前走,就業路上要調整好心態。

  “今年教育部繼續招收40多萬畢業生補充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隊伍,‘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中央基層就業項目規模都適度擴大,這是非常有效的促就業政策。”戴立益說,大學生就業觀念要轉變,中西部、基層崗位等更鍛煉人,適合大學生打拼。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眾人網絡安全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談劍鋒說:“有時候企業在招聘網站上招聘,發布崗位后收到很多簡歷,但是收到面試通知后,真正能來的不超過十分之一。有些大學生對就業心態上還不夠積極和重視,等靠要是不行的,一定要自身重視起來。”(勞動報記者 郭娜)

  委員關注給小微民企“輸血”

  降低貸款利率,延長社保補貼期限

  想要保就業,必先活企業!作為吸納就業不折不扣的“生力軍”,民企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生存現狀,受到了多位在滬全國政協委員的高度關注。

  融資成本過高、融資限制過多、政府政策感受程度不強……這些癥結該如何化解,才能使得民企有信心迎難而上,貢獻更多就業崗位,吸納更多人員上崗?不妨來聽聽這些“委員聲音”!

  民企已成就業“大戶”

  “五六七八九”!這是民營經濟的一個特殊“稱謂”。發展到今天,我國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上海,民企吸納就業也占據極大比例。

  數據顯示,上海2019屆高校畢業生登記就業分布于全市1.94萬家單位。其中,50人及以下的小微企業吸納就業占20.33%;50人以上、200人以下的小企業吸納就業占19.97%;200人以上、500人以下規模的企業吸納就業占14.22%;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規模的企業吸納就業占8.94%;1000人以上規模的企業吸納就業占36.54%。

  通過對比就可以發現,200人以下的小企業和微型企業共吸納上海2019屆高校畢業生就業40.3%,是上海吸納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名副其實的“主力軍”。

  “民營企業在運營中仍有諸多掣肘,其中較為集中的問題就是民企融資成本過高,融資限制過多,信用評估機制傳統保守,技術落后等。”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工商聯副主席周桐宇直言不諱地指出。

社保補貼期限能否延長

  “要想立竿見影解決民企融資成本過高問題,各級金融機構精準面向民企特別是中小微民企快速大幅降低貸款利率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周桐宇此次提交提案呼吁,迅速大幅降低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民企的貸款利率。

  周桐宇指出,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民企融資成本一般要比其他企業高得多,更有甚者成本翻倍。建議從政策角度為合法經營者保駕護航,矯正“融資歧視”現象,引導金融機構將資源“活水”真正引入需要發展的民企。

  此外,周桐宇還認為,應該擴大針對疫情的減稅降費政策惠及面,“對于部分與疫情不直接相關的企業,尤其是中小微民營企業,建議政策也要有所傾斜,減稅降費進一步精準施策,使大部分的民營企業得到特殊時期的稅費政策支持。”

  全國政協委員、春秋航空董事長王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降低社保費率政策的出臺,對于企業降低經營成本有積極意義,實質上減輕了企業負擔。

  “不過,例如今年2月到6月免征三項社會保險的單位繳費部分,這一類的政策跨度期能否得以延長?”王煜指出,對于民企而言,自我“求生”當然是關鍵,但政府的減稅降費舉措也是“真金白銀”,如果能根據實際情況延續,那將進一步激發民企作為市場主體的活力。

  建立中小企業政策銀行

  “中小企業如果普遍遭受嚴重損失,這不僅影響復工復產復市,也將嚴重影響就業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長徐葵君指出,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因其特定的金融服務定位,很難對中小企業實行精準服務。近年來,中小企業和社會各界對成立中小企業政策性銀行的呼聲強烈。

  能否建立中小企業的政策性銀行?徐葵君此次提交建言,呼吁在中央相關部門的牽頭指導下,會同中小企業集聚的地區政府,先行籌建區域性中小企業政策性銀行,對該地區的中小企業提供專項金融服務與支持。

  “長三角地區是中小企業最為密集、經濟最為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財政收入和創造就業貢獻最大的區域,故建議首先在長三角地區快速啟動。”徐葵君如此認為。 (勞動報首席記者 羅菁)

  穩就業“置了頂”,“建成小康”才有底

  “六穩”和“六保”,將成為今年兩會熱門話題。它們列首位的都是就業問題。我們說,就業問題“置了頂”,“建成小康”才會筑牢堅實的底。

  眾所周知,就業事關老百姓的“飯碗”,是民生之首,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把就業問題“置頂”,是以人民為中心執政理念的最好體現。就業問題的解決對宏觀經濟的運行調控,也舉足輕重。最近出臺的《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將就業優先政策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一起列為宏觀調控新機制的三大主要手段。

  而從經濟發展的邏輯上講,只有穩住了就業,才能穩收入、穩消費、穩經濟增長。那種“先保企業后保就業”的傳統思維模式需要及時扭轉。因此,政府在招商引資過程中,不單單要考慮稅收的多少,更要把能提供多少就業崗位,作為考量指標。

  穩就業,從存量上講,就是防止企業大面積裁員,保崗留人;從增量上講,就是要著力做好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鼓勵企業吸納“新鮮血液”。

  在全面建成小康之年,穩就業又有了新的重要意義。畢竟,居民可支配收入是衡量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評價指標。(王詩富)

  (攝影 王陸杰)

分享到:
客服服務熱線
400-668-9580 180 0518 9066
工作日 9:00-17:00
微信公眾號
手機瀏覽

Copyright C 2009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職享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蘇ICP備19057497號

地址:上海、南京、南通 EMAIL:

蘇公網安備 32061102000307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90870

用微信掃一掃

在線客服